2500多家酒店,超過1000億的資產,超級酒店業央企呼之欲出。
這些目前散落于128家國務院國資委下屬中央企業的酒店資產,即將通過重組,向少數幾家“以酒店為主業”的優勢央企集中。
但由誰來整合、以什么方式整合,至今懸而未決。2月2日,記者從國務院國資委改革局綜合處了解到,目前,重組方案還在討論和研究階段。
一位知情人士透露,本周,國資委將會召開會議,向相關央企解釋這一重組方案。而國資委改革局綜合處一位負責人也表示,下周一,國資委將召開電話視頻會議,對外介紹相關進展。
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1月31日的表態,是對央企酒店資產整合強勢推進的最好注腳。在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時,李榮融表示,做好主業是國資委作為出資人對央企的基本要求,央企要嚴格按照國資委要求,做大做強主業,嚴控非主業投資。而現有的128家央企中,僅有6家主業與“酒店”相關。
2003年至今,央企的整合一直在沿著兩條路線推進——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、向行業排頭兵集中。由此,一方面,央企的數量在不斷減少,至今已從2003年的196家減少至128家,2010年還將減少至80到100家;另一方面,每個央企的資產都在向其主業集中,并逐步退出輔業。
“股東(國資委)說了算,而不是你總經理(央企管理層)說了算。”這是國資委對自身的定位,也是其強勢推進央企重組的基礎。但“總經理”亦有自身的考慮。
以此次酒店資產重組為例,出讓方不僅希望收回投資甚至獲得溢價,還希望藉此擺脫相關的負債和富余人員;而對接收方來說,最佳方案則是,通過“劃撥”免費獲得此等資產。
這是一場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對壘。如何達到平衡?
2月2日,在接受記者采訪時,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發展與改革研究部部長王志剛表示,國資委只是引導央企主動進行主輔分離,“并未否認擁有酒店的央企可以主動尋找承接者,以減少重組的阻力”。
體內循環
1月25日,國務院國資委正式宣布“擬讓央企剝離非主業的酒店和賓館資產”。國資委改革局一位人士對記者表示,李榮融的講話很明確,央企非主業賓館酒店分離重組的范圍包括“不以賓館酒店為主業的央企”及“其各級子企業投資興辦的各類非主業賓館酒店”。
“李榮融近期的講話只是再度強調了這一原則,也希望央企能夠明確這一點,不應再進行類似的投資。”一位國資委宣傳處人士向記者解釋道。
在王志剛看來,央企早年因歷史原因所形成的經營范圍“包羅萬象”,并不適應于現代企業發展,因此,“必須進行梳理,強調專業化運營”,酒店資源勢必需要流向適合其專業經營的央企。
目前,幾乎所有央企旗下均擁有酒店資產,如中國石油、中國石化、中國電力、中國電信、中國煙草、中國航天科技以及三大航空集團等。據中國旅游研究中心副院長戴斌估算,央企擁有的酒店數量預計在2500家以上,資產規模超過千億元。
之所以選擇央企作為承接人,蓋因“震動最小,也最為方便”。
王志剛表示,國資委的難處在于,這些酒店資產屬于歷史遺留問題,優質資產中摻雜著大量債務以及富余人員處置的問題。“這跟以往剝離學校、醫院等輔業資產的困難類似。”
在他看來,重組必須要考慮到“資產轉移時所一并帶去的債務及富余人員”的處置,因此,央企非主業酒店資產的出讓和接收,“并不是簡單的把產權一賣了之,而是將其眾多歷史遺留困難一并轉手,更需要出讓者和接收者溝通協商”。